10月,我國汽車市場迎來銷量回暖、自主品牌強勢反彈的喜人局麵。然而,國內汽車行業“內功”的真實水平並不樂觀,尤其是作為整車內核的零部件環節較為薄弱,大部分自主零部件企業仍停留在來圖加工、樣品測繪階段,受這一“短板”製約,國內汽車產業發展前景堪憂。有專家呼籲,應把零部件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麵加以考慮,通過政策加以引導和扶持,改變我國零部件企業散、亂、技術落後的現狀。
眾所周知,零部件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基礎,並直接製約著整車發展水平。整車生產廠家隻是完成裝配和總成,零部件供應在汽車產業鏈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事實上,零部件行業的利潤率要遠高於整車行業,核心零部件更是如此。
但是,由於汽車行業整體急功近利,“重整車輕零部件”的狀況長期存在。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年鑒》統計,1986~2011年,我國汽車工業總投資10267.7億元,其中整車(汽車、改裝車、摩托車)投資6698億元,零部件(發動機、配件)投資為3569多億元。整車與零部件的投資比例為1:0.53。在發達國家,零部件投資通常大於整車投資,整車與零部件的投資比例為1:1.3至1:2。還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整車企業在零部件上投入不足1%的不在少數。
事實上,國內汽車行業已經開始品嚐到輕視零部件發展的“苦果”。資料顯示,中國品牌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車軸及懸掛,以及諸多電子化配置方麵的對外依賴,外資控製的國內汽車零部件銷售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擁有外資背景的汽車零部件廠商占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銷售額的75%以上。更讓人擔憂的是,在汽車電噴係統、發動機管理係統、防抱死刹車係統(ABS)、微電機和安全氣囊等核心、關鍵零部件領域,外資企業所占比例分別為100%、100%、91%、97%和69%,這意味著我國將近1萬家規模以上的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我國汽車消費市場迅猛擴張的“盛宴”中,僅能做個不起眼的配角,尤其在利潤更豐厚、技術含量更高的關鍵零部件領域,使得60%的全產業鏈利潤被裝入了國外企業腰包。此外,先進汽車企業通過專利,對汽車技術進行大規模保護,即使中國企業具備了自主製造這些零部件的能力,也難以擺脫對外依賴。
國外零部件企業巨頭正紛紛加快在華市場布局。9月上旬,霍尼韋爾確定在武漢建立渦輪增壓器工廠。9月26日,大陸集團在長春投產三條新生產線,主要生產氮氧化物(NOx)傳感器、高溫傳感器和第6代碳罐淨化電磁閥產品。這也是繼上海嘉定和蕪湖之後其在華的第三個投資項目。10月10日,德爾福派克電氣係統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正式啟動,主要為長安福特馬自達、沃爾沃和江鈴福特供貨。僅僅一日之隔,11日德爾福柴油發動機管理係統煙台生產基地舉行奠基。
數據顯示,2010年博世中國汽車業務銷售額達到233億元人民幣,2011年達249億元,同比增長7%,遠高於2011年我國汽車市場的總體增速水平。霍尼韋爾交通運輸係統集團中國和印度區副總裁兼總經理戴鵬傑預測,未來5年間,中國渦輪增壓器市場將會從2011年的400萬台翻番至2016年的800萬台。
當前,我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矛盾日益凸顯,要改變組裝基地的角色,變被動為主動,恐怕隻能是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加快彌補零部件“短板”,並在差距相對較小的新能源汽車領域爭取有所作為,奮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不斷縮小差距。惟其如此,汽車業才能迎來一個燦爛的明天。